氯氟烃正在破坏臭氧层吗?

页面内容

含氯的氟氯化碳(CFC)制冷剂被发现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臭氧层位于地球的平流层,距离地球表面11公里。它能阻止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。紫外线是太阳的高强度射线,已被发现会导致皮肤癌,极地冰融化等。如果臭氧层被氟氯化碳破坏,紫外线辐射就会到达地球表面,造成大范围的破坏。

造成臭氧层损耗的主要原因是氯与臭氧发生反应,将其转化为氧气,而氧气没有阻挡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能力。氯氟烃的化合物中含有不止一个氯原子。氟氯化碳比空气重,但它们的寿命很长,有时甚至可以延长到一百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们开始在大气上层移动,最终到达存在臭氧的平流层。氯氟烃达到这一水平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十年甚至更久,但只要它们在大气中,就会对臭氧层构成威胁。

当氯氟烃到达平流层时,氯原子分离并与臭氧层反应,将其转化为氧气。臭氧层损耗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。

1987年,科学家们在春季观测到了极地冰盖上空的臭氧空洞(臭氧消耗区)。这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关注。根据科学家的说法,如果不控制氟氯化碳向大气中的逃逸,未来可能会有可怕的后果。

不同的氟氯化碳制冷剂破坏臭氧层的能力不同,这取决于它们的氯含量和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寿命。术语“相对臭氧破坏效率”描述的是氟氯化碳的潜在破坏能力。这是R-11的一个因素,因为它具有最大的破坏臭氧层的潜力。另一方面,R-22值为0.05的潜力最小。

1987年召开了一次会议,会上决定逐步停止生产氟氯化碳,并开发没有臭氧消耗潜力的合适替代制冷剂。该议定书后来被普遍称为“蒙特利尔议定书”,由一些国家签署,发达国家在1996年1月6日和发展中国家在2000年之前逐步淘汰氯氟烃的生产。然而,该议定书在1990年6月的伦敦会议上进行了修订。根据修正案,发达国家必须在2000年之前逐步淘汰氟氯化碳,其他国家则必须在2040年之前淘汰。

点击此处阅读更多信息:

造成臭氧层耗损及温室效应的制冷剂

卤化烃用作制冷剂

臭氧层友好型制冷剂:氯氟烃的替代品